3年前,在家務勞動社會化的推動下,南京10來家農貿市場曾出現凈菜專賣區,它們的面積在15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,都經過裝修,漂亮的地磚、明亮的玻璃窗與旁邊小刀手、菜販臟、亂、差的攤位形成鮮明的對比。這一新型業態曾給南京的蔬菜市場帶來一絲清新,可是好景不長,所有的凈菜專賣區兩年內相繼倒閉。南京的凈菜專賣區為何紛紛夭折老百姓坦言:不會為節省半個小時而多花冤枉錢“我們有的是時間,反正閑在家里也沒事,不會為了省半個小時,而多花幾塊錢去買凈菜。”家住峨嵋路的王大媽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。她的話代表了相當一部分家庭主婦、“主男”的觀點。
記者就“如果凈菜的價格比毛菜高出10%%—20%%,你會不會選擇凈菜”同一個問題在5家農貿市場采訪了20個市民,有19個回答是否定的。眼下去農貿市場買菜的主力軍是離退休人員、下崗工人、家庭保姆。他們的首選是“價格”,其次是“新鮮”,再次是“安全”。
在被采訪的人群中只有一個人因為家庭是雙職工,她每天晚上下班后才能去菜場買菜,只有她選擇的是“方便”。
創始人苦衷:我在價格戰中敗下陣來
“辦凈菜專賣區創意是好的,但是操作起來很難,我是價格戰的敗將。”南京凈菜專賣區創始人董邦祥回首往事,感慨萬千。他先后在峨嵋路、草場門等地一口氣辦了3家凈菜專柜,僅一年時間便紛紛關閉。峨嵋路農貿市場是南京第一家設立凈菜專賣區的,面積170平方米,曾是眾多媒體聚焦的熱點。可是只經營了一年零三個月便維持不下去了。
據董邦祥介紹,他當時主要搞蔬菜加工,就是從農貿市場或批發市場購來毛豆、萵筍、韭菜等,去殼剝皮揀凈后,再以每500克比進價高出3角至8角的價格售出。因為貨從批發市場購進,加工成凈菜后損耗較大,成本過高,新鮮度也不夠,沒有絲毫競爭優勢。
專家把脈:上規模有基地才能開好凈菜專賣區“從發展眼光看凈菜是有生命力的,關鍵是價格。而打造價格盆地一是規模,二是基地。”最近,南京市商貿局邀請全國農改超的樣板城市福州市同行來寧把脈,永輝公司的張經理一語中的。
據了解,福州市現有108個農貿市場均已改造成生鮮超市,每個超市里都有50%%的凈菜專賣區。凈菜只相當于農貿市場毛菜的價格。永輝、久佳、家緣等品牌生鮮超市公司10多家,不但規模大,且都有自己的生產基地。其中永輝不僅有10萬畝養殖及蔬菜基地,而且有近萬平方米的食品加工中心和5萬平方米的物流配送中心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凈菜的價格比農貿市場低。
家住中央門的張先生以每500克1.2元的價格從農貿市場買回來4公斤老蒜頭,結果他在白云亭批發市場發現,批發價僅0.65元。據知情者透露,小販子從批發市場進菜,放進農貿市場銷售,最低加價15%%,有的高出一倍多。
南京第一家生鮮超市成功的秘訣就是連鎖和基地。因為菜價比農貿市場低15%%—20%%,賺足了人氣。總經理姚寧陵透露,他們準備把生產的毛菜加工成一批凈菜,價格和農貿市場的毛菜差不多,該生鮮超市早晨6點開門,晚上9點打烊,專為工薪階層服務,保證他們晚上下班還有菜買。
專家預言,凈菜必將取代毛菜成為生活的主流。凈菜超市也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。